3月29日下午,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在苍梧校区土木楼302会议室举办“青蓝‘砼’频话成长”师生座谈会。学院建筑系两位退休教授陈德平、赵倩英受邀参加活动,与系部全体教师、青年博士和建筑学各年级学生代表齐聚一堂,围绕专业学习、职业发展、学科建设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,传承经验智慧,共绘专业未来。座谈会由建筑系系主任张毅主持。

座谈会伊始,陈德平回顾了建筑系发展历程,他表示建筑学专业在设立之初以名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经验为蓝本,在此基础上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,已向社会输送500余名优秀毕业生,广大校友已成为建设工程等领域的技术中坚和管理骨干。他鼓励同学们练好基本功,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,要广泛涉猎人文、地理、哲学、宗教等跨学科,注重知识拓展,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。陈德平特别指出:“在当下时代,软件与人工智能已成为建筑领域的必备工具,势必会为建筑设计带来极大助力,大家要主动掌握新技术,拓展新能力。”接着,赵倩英分享了自己40年的执业感悟,同样强调建筑学是一门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并重的学科,她鼓励同学:“读书去吧,读专业书籍,也读历史、读文学!”谈及教学,她呼吁在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要营造活跃的批判氛围,指出课堂应成为灵感碰撞的土壤。
在交流提问环节,师生围绕“职场核心竞争力”“学习方法论”等展开热烈讨论。针对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,陈德平表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大家要沉下心来学好本专业,提高综合能力,并强调就业前景瞬息万变,但真才实学永远是底气。针对同学们提出“在初入职场时,用人单位会更看重哪些部分?”赵倩英表示过硬的设计功底是一份好工作的“敲门砖”,在初入职场时踏实、漂亮地完成工作任务让单位领导和同事眼前一亮,同时,做一个有心人,勤快表现,多做一些、多想一步,才能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及肯定。
此次分享会不仅是关工委“银龄资源”赋能学科建设的生动实践,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。这一场酝酿已久的师生对话,不仅传递了师者的殷殷期许,更点燃了青年学子对建筑学专业的热爱与信念,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,同时,让全体师生明白在面对行业变革的当下,唯有沉心夯实基础、拓宽视野,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前行的方向。

学院关工委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充分发挥“五老”独特优势和作用,搭建更多师生对话平台,为学院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助力赋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