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14日晚间7时,诚意楼内灯火通明、掌声雷动,一场围绕 “对于当代青年,熬夜是病还是药” 的辩论赛在此激烈上演。来自不同班级的两支辩论队展开智慧交锋,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思想碰撞的魅力。经过激烈角逐,主张 “熬夜是病” 的反方最终凭借扎实的科学依据、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出色的临场表现斩获胜利,反方三辩荣获 “最佳辩手” 称号。
本次赛事由校学生会学习部主办,旨在通过理性思辨揭示熬夜本质,引导青年树立健康作息观念。参赛双方阵容强劲,正方“土木小纵队” 以 “熬夜是青年应对压力的功能性解药” 为核心论点,反方 “游龙惊鸿队” 则紧扣 “熬夜是身心健康的病态表征” 展开论述。评委团从论据科学性、逻辑严谨性、临场应变力等六大维度进行专业评判。

开篇立论环节,正方一辩率先亮明观点:“熬夜是当代青年在时间被挤压下的理性选择,是获取自我空间的精神解药。” 他引用《2025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》数据指出,仅21%的大学生在0点前入睡,超三成学生凌晨2点后入眠,认为这种普遍现象源于青年白天被学业、工作占据,唯有夜晚能实现时间自主。“熬夜带来的心理补偿效应,是缓解焦虑的低成本方式,其积极价值远超短期疲惫。”
反方一辩随即展开精准反击,从医学定义切入:“判断‘药’的核心标准是具备明确疗效与使用规范,而熬夜既无临床推荐价值,更存在明确健康危害,本质是违背生物钟的病态行为。” 他结合北京协和医院全科医学研究指出,熬夜可直接引发手部震颤等神经症状,这是交感神经兴奋、肌肉功能失调的病理表现。同时援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数据,强调长期熬夜会导致肝功能异常、免疫细胞活性下降,这些生理损伤与 “病症” 特征完全吻合。

攻辩环节成为赛事转折点。反方二辩针对正方“精神解药” 论发起连环追问:“若熬夜是药,为何医学指南从未将其列为减压方案?反而明确指出睡眠不足会加剧焦虑抑郁?” 他列举校医院临床案例:上月接诊的三位熬夜学生中,两人出现失眠、注意力涣散等假期综合征表现,实为生物钟紊乱引发的神经递质失衡。面对追问,正方二辩试图以 “创意工作者深夜创作” 为例回应,却被反方当即指出:“梵高创作《星月夜》时已患精神疾病,其熬夜实为病理状态,恰恰佐证我方观点。”

自由辩论环节,双方围绕“熬夜的主动性与危害性” 展开多轮攻防。正方三辩强调 “价值创造型熬夜” 的合理性,列举程序员熬夜攻关、媒体人赶稿等案例,称其为 “职业发展的必要代价”。反方三辩立即反驳:“急诊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需求,与青年刷手机至凌晨的无意义熬夜本质不同,前者是不可抗力,后者是成瘾性病症。” 他补充道,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,39%的大学生每日用手机超8小时,且使用时长与入睡时间呈正相关,这种被动熬夜已构成健康威胁。正方因未能有效区分 “必要熬夜” 与 “主动熬夜”,陷入论据自相矛盾的困境。
总结陈词阶段,反方四辩进行观点升华:“正方将短暂心理慰藉等同于‘药效’,却忽视了熬夜的累积性危害。就像用止痛药掩盖内脏病变,看似缓解症状实则延误治疗,这正是病症而非解药的本质。” 正方四辩虽重申 “社会压力倒逼熬夜” 的现实,但未能提出熬夜作为 “药物” 的科学依据,仅以 “无奈选择” 收尾,论证力度明显不足。
评委点评时,指出:“正方的核心缺陷在于混淆了‘心理安慰’与‘药物疗效’,未能提供熬夜具备治疗价值的任何医学证据;反方则通过病理机制、临床案例、权威数据构建了完整逻辑链,清晰阐释了熬夜从生理到心理的病态表现。” 这一评价精准概括了双方的论证差距。

赛后,正方队长在接受采访时坦言:“我们过度关注了青年的现实困境,却忽视了‘药’的科学定义,论据准备存在明显短板。” 现场观众陈同学表示:“反方提到的手颤、免疫力下降等案例让我警醒,之前总把熬夜当放松方式,现在才意识到这是健康隐患。”
据悉,主办方后续将联合校医院开展“睡眠健康周” 活动,通过义诊、讲座等形式普及生物钟调节知识。这场辩论赛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思辨能力,更让 “熬夜是病需干预” 的观念深入人心。